如何用全站仪测绘地形图
在测绘地形图的范围内选择一个视线开阔、能看到大多数碎部测点的仪器站点,并打上木桩,桩头钉上平头钢钉。在仪器站点上架好全站仪,使用罗盘仪或指北针确定正北方向,然后在视线前方一定距离的点位上打上后视站点木桩,并钉上平头钢钉。测量两站点高程 使用四等水准测量法测量仪器站点和后视站点的高程。
在测绘大面积地形图时,建议首先建立控制点,使用GPS建立控制网,然后在全站仪上进行地形测量。如果无法建立控制点,可以假定坐标,选定一个方向作为北方,但必须确保留下控制点,这些点只要能够相互通视,易于保存即可。如果需要将测量结果与规划图对齐,最好找到规划点并进行测量。
首先,建立平面控制坐标系。对于地形变化不复杂的区域,选择一个仪器站点并打好木桩,然后建立后视站点。通过确保全站仪视线与指北针正北方向一致,并在前方一定距离处打上木桩,建立坐标系。使用四等水准测量两点的高程。其次,确定两个站点的坐标。
关于全站仪测量新点坐标的疑问。
还有一种就是两个点相距比较远的。仪器放哪里都无法同时看到两个点,这种情况的话就是自己先做两个新控制点(不需要坐标)。把其中一个点任意设个坐标就行了,然后把另外一个点的坐标测量出来,把坐标存储下来。就可以开始测量新点。不过在测量的过程中,需要把已知的两个点(A\B)两个点的坐标新坐标测量出来。测完以后,就可以处理内业了。
首先,调节三鼎全站仪的底部旋钮,确保仪器稳定平衡。 接着,通过按下全站仪上的MENU按钮,进入所需的操作界面。 如果没有遇到首件问题,应在控制图示旋钮调整的基础上,确认视角。 最后,记录下详细信息后,就可以测量新点的坐标了。
直接调节三鼎全站仪的底部旋钮,使整体处于平衡。这个时候需要通过操作盘的MENU按钮,来进入对应的窗口。下一步如果没问题,就在控制图示旋钮的基础上确定视角。这样一来等记录详细情况以后,即可测量新点的坐标了。
来到指定的观测地点以后,首先要把全站仪的支腿调整平稳,查看一下下图中手指的(红框处)圆盘,里面保持在中心位置就可以了。接着调节全站仪的上部分,使其保持平衡,查看一下红框处的中间小球是不是处于正中间,如果处于中间就可以了。
全站仪碎步测量的原理
1、- 测量全站仪与碎部点的高差(h)。- 计算碎部点的高程:测站点高程 + 高差(h)+ 仪器高 - 棱镜高 = 碎部点高程。全站仪碎步测量的步骤: 计算并给出控制点坐标。 将全站仪安置于一个控制点(A)上,并将棱镜放置在其邻近的控制点作为定向点。 对全站仪和棱镜进行对中、整平,确保对中误差不大于2mm。
2、“全站仪”碎步测量的原理是利用全站仪测量方位角、距离,全站仪自动求出碎部点与测站点的坐标差值三△x、△y,将该差值分别与测站坐标x、y相加,求得碎部点坐标。 测出全站仪与碎部点高差h,用测站点高程+高差h+仪器高-棱镜高=碎部点高程 1,要用全站仪测量或者放样都需要有两个已知点。
3、碎步测量的原理是,利用全站仪测量方位角、距离,全站仪自动求出碎部点与测站点的坐标差值三△x,△y,将该差值分别与测站坐标x,y相加,求得碎部点坐标。测出全站仪与碎部点高差h,用测站点高程+高差h+仪器高-棱镜高=碎部点高程 1,要用全站仪测量或者放样都需要有两个已知点。
4、碎步测量的原理是,利用全站仪测量方位角、距离,全站仪自动求出碎部点与测站点的坐标差值三△x,△y,将该差值分别与测站坐标x,y相加,求得碎部点坐标。
5、碎步点的意义:碎步点是决定地物地貌平面轮廓的特征点的统称。通过测量这些特征点,可以准确地描绘出地物的形状和地貌的起伏。测量方法:碎步测量通常使用全站仪等精密测量仪器进行。首先,在已知点上架好仪器并整平,然后输入已知点的点号、坐标和仪器高。
全站仪照后视点,怎么确定正北方向的?
1、建站后,方位角的起算边是仪器点到后视点的连线。后视点的作用是作为初始参考点,确保测量的准确性。通过测量仪器点到放样点的方位角,可以计算出两个点之间的夹角。从建站边开始,根据方位角进行转角测量,方向可以是左转或右转,距离则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测量。这样就可以准确确定放样点的平面位置。
2、全站仪中的后视定向,是AA用测站点坐标和后视点坐标计算出一个后视方位角,这个方位角就是与“正北”方向的夹角。全站仪内部并不是把这个方向置0,而是说,知道了这个角,也就知道了北方向在哪里。全站仪定向完毕,就可以利用测量新点的方位角和距离定坐标了。
3、按以下步骤来做:设置测站点 设置后视点,输入后视点坐标或后视边方位角(如果有的话),照准后视点,确定设置。通过以上步骤,此时全站仪显示屏上会显示后视边的方位角。转动全站仪照准部,使方位角读数为0,此时全站仪照准的方向即为正北方向。
全站仪后交法放样详细步骤
1、全站仪后方交会操作步骤 开机并选择模式:开机后,按下S.O键选择文件名(可跳过此步骤),然后确定。接着按下S.O键翻页,选择F2键进入新点模式,再按下F2键选择后方交会法。 输入数据:选择一个文件并确定,自定义点名(可跳过),然后按下F1键进行距离后方交会。
2、全站仪后方交会坐标放样一般有以下步骤: 仪器架设:将全站仪架设在一个合适的未知点上,对中整平仪器,确保仪器处于稳定状态。 数据设置:开机进入测量模式,设置好测站参数,如温度、气压等,以保证测量精度。 后方交会测量:在已知坐标的点上设置棱镜,一般选择至少两个已知点。
3、首先,开启全站仪并选择后方交会法,输入文件名和已知点坐标。接着,在仪器上架好棱镜,并在第一个已知点上测量,输入仪高并确认。在第二个已知点上重复上述操作。测量完成后,检查残差,若小于规定值,即可进行计算。以南方全站仪为例,操作步骤如下: 选择放样,新建点,选择后方交会法。
4、全站仪使用后方交会的具体步骤包括:首先,为待测点分配一个编号,以保存通过交会计算得出的坐标。其次,选取两个已知点作为参考点,利用全站仪测量这两个已知点与待测点之间的距离。全站仪将根据测量数据进行交会计算,从而得出待测点的精确坐标以及计算误差(即残差)。
5、将全站仪架设到基准点,打开仪器,转动望远镜后,打开激光器对中,进行整平,只上下调动其中两个脚架,将圆水准器调平后再调管水准器精平,再看对中点是否居中,如有偏差,只移动仪器,再进行精准调平,直到对中为止。
全站仪后方交汇法的步骤,请尽量详细点,包括仪器怎么一步一步操作,谢谢...
1、操作流程大致如下:首先进行仪器的对中和整平,这是确保测量数据准确性的关键步骤。在完成对中和整平后,需要测量仪器的高度,以便后续计算中使用。进入全站仪的建站界面,选择后方交汇功能选项。接着输入测站点的名称和仪器的高度。接下来,你需要后视第一个目标点。在瞄准目标点后,输入该点的坐标和棱镜的高度,然后进行测量并保存数据。
2、全站仪后方交会操作步骤 开机并选择模式:开机后,按下S.O键选择文件名(可跳过此步骤),然后确定。接着按下S.O键翻页,选择F2键进入新点模式,再按下F2键选择后方交会法。 输入数据:选择一个文件并确定,自定义点名(可跳过),然后按下F1键进行距离后方交会。
3、首先,开启全站仪并选择后方交会法,输入文件名和已知点坐标。接着,在仪器上架好棱镜,并在第一个已知点上测量,输入仪高并确认。在第二个已知点上重复上述操作。测量完成后,检查残差,若小于规定值,即可进行计算。以南方全站仪为例,操作步骤如下: 选择放样,新建点,选择后方交会法。
4、开机并输入文件名。 确认后,通过S.O键浏览至后方交会模式。 选择新点,并设置为后方交会法,选取一个文件,确认,并自定义点名(可选)。 进入F1距离后方交会模式,输入仪高并确定。在NO1#界面选择坐标模式,输入第一个已知点的坐标,放置棱镜并测量。重复步骤对第二个点进行操作。